说到河南,我总想起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震撼。那年夏天在龙门石窟,看着那些静默千年的佛像,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“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,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”。河南这地方,真是把历史都沉淀在泥土里了,随便挖一锄头都能带出个故事来。
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,这些年变化大得让人认不出。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来郑州火车站,周围还都是低矮的楼房,现在呢?东区的CBD高楼林立,夜晚的“大玉米”亮起来的时候,恍惚间还以为到了上海陆家嘴。不过说实在的,郑州这发展速度,真能配上它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这个称号吗?
前几天和郑州本地的朋友喝酒,他掰着指头给我算账:“你看啊,咱郑州人口都挤进全国前十了,可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还不到三成,你说憋屈不憋屈?”我听着也纳闷,按说省会城市不都该是省内的经济火车头吗?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河南其他城市可都不简单——许昌的假发做到全世界,漯河的火腿肠卖遍全国,南阳更是个千万人口大市。这么一想,郑州的压力还真不小。
说到河南的特色,不能不提旅游业。去年带家人去少林寺,那场面简直了!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,练功场上外国游客比划着蹩脚的中国功夫,寺里的银杏树金黄一片。当时我闺女仰着小脸问:“爸爸,和尚真的会飞吗?”把我逗得直乐。其实何止少林寺,开封的清明上河园、洛阳的牡丹花会、焦作的云台山,哪个不是人山人海?有网友调侃说,河南把旅游做成了“行走的历史教科书”,这话还真在理。
不过也有人嘀咕,光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吃饭,能行吗?这话让我想起郑州的新郑机场。疫情前每次出差,凌晨的候机厅都挤得跟春运似的。可2020年那会儿再来,空旷得能听见自己脚步声,连便利店都关了大半。现在虽然航班恢复了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你说机场这种地方,太冷清了让人心慌,太热闹了又嫌吵闹,人就是这么矛盾。
郑州的未来该怎么走?我倒觉得不必太焦虑。上次去郑东新区办事,无意间拐进一条小街,整条街都是动漫公司。玻璃窗里年轻人盯着电脑屏幕,墙上画着各种卡通形象。聊起来才知道,这里藏着不少做游戏开发、短视频运营的小团队。一个戴眼镜的小老板跟我说:“我们这行不看地域看网速,在郑州成本比北上广低多了!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半天——说不定数字经济真是条出路?
说到交通,郑州可真是命里带“铁”。高铁枢纽的地位自不必说,连地铁都修到了六号线。不过上周在晚高峰挤了一回一号线,差点被挤成相片!出站时听见两个姑娘抱怨:“都说郑州是新一线,这早晚高峰的体验咋还停留在三线水平?”听得我直想笑。不过话说回来,城市发展哪能一蹴而就,深圳不也是从小渔村过来的么?
有回打车,司机师傅是个老郑州,他指着窗外说:“你看这高架桥,十年前这儿还是麦地呢!”言语间满是自豪。但说到房价又叹气:“我家小子结婚要买房,首付都得掏空六个钱包。”发展带来的甜蜜与负担,老百姓体会最深。你说郑州离超大城市还有多远?我看就差那么几步了。
最近在网上看到个有趣的讨论,说郑州应该学武汉搞“长江经济带”那样,好好经营“黄河经济带”。这想法挺妙,但实施起来怕是困难重重。黄河不比长江,航运价值有限,沿岸生态也脆弱。不过换个思路,搞个“黄河文化走廊”倒是不错,从三门峡大坝到开封悬河,把黄河的故事串起来讲,说不定能成网红打卡路线?
说到这儿突然想起河南人的韧性。去年暴雨时,看到视频里郑州人互相搭救的场景,我一个大男人看得眼圈发红。这种风雨同舟的精神,或许才是郑州最大的资本。现在每次看到新郑机场起落的飞机,总想起暴雨后恢复的首趟航班——当时乘客们自发给机组人员鼓掌的画面上了热搜。你看,灾难能摧毁建筑,却打不垮这座城市的精气神。
河南的朋友总爱说“得劲”这个词。郑州未来能不能更得劲?我看关键得看怎么把历史文化的老家底,变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就像洛阳把唐三彩做成了文创产品,开封把《清明上河图》变成了沉浸式体验——老树发新枝才最有看头。
夜深了,窗外的“大玉米”又开始闪烁。想起白天在省博物馆看到的贾湖骨笛,九千年前的先民在黄土地上吹响第一个音符时,可曾想到今天的郑州会如此灯火辉煌?城市和人一样,成长需要时间。郑州或许走得不快,但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。你说呢?
在线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