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今年6月,一则消息引发了产业界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关注。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编纂的《奋楫笃行——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集》中,福州市左海集团关于“探索‘工业上楼’创新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”的案例被收录为典型。这一做法不仅回应了核心城市产业用地紧张的问题,也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径。
土地瓶颈下的创新实践
在中国多数大中型城市,随着经济持续增长、人口密度提升,可供开发的产业用地逐渐进入存量时代。数据显示,仅2023年,全国主要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平均工业用地供应同比下降超过10%。而以制造业见长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省会或沿海城市,用地矛盾尤为突出。
福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节点,其晋安区既是商住高密度区域,也是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聚集带。在有限土地资源背景下,“如何在不影响生态与生活品质前提下,为优质制造业释放更多发展空间”,成为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在此背景下,“向天空要空间”的“工业上楼”模式应运而生。通过多层厂房、功能复合建筑,将传统平面式工厂转变为立体化园区,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。这种方式兼顾了节约土地与推动高端制造业升级两大目标,被认为是破解都市型地区产业扩容困局的一条有效路径。
匹配新兴产业需求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“上楼”。从实际操作来看,这种立体化布局更契合轻设备、低污染、高附加值的新兴制造领域。例如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智能装备、大数据等行业,由于其生产环节对环境友好,对承重、防振动等建筑要求较低,因此能够顺利实现多层布局。而传统重工、高能耗、高噪声行业,则受限于设备重量及环保标准,不易采用该模式。
以本次入选案例的光电元器件园区为例,据公开资料显示,该项目一期占地29.67亩,通过5幢功能复合建筑,将总建筑面积由3.4万平方米提升至7万平方米,容积率提高至3.0,有效缓解了企业扩产压力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确保安全与适配性,新建厂房首层荷载设计达1500kg/㎡,二层以上也能满足500~1000kg/㎡不等需求,并采用装配式施工减少现场扰动,提高建设效率。
此外,从资产配置角度看,多功能综合体不仅降低单个企业自建成本,还便于上下游协作,实现供应链内部流动性优化。一些观点认为,这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龙头企业与中小创新主体形成互补,共享研发设施和人才资源,有助于打造完整且灵活的现代化制造生态圈。
推动产城融合深度发展
除了解决土地利用率问题,“工业上楼”还体现出对未来都市经济形态演进趋势的积极响应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高端制造业集聚往往带来人口结构优化、新就业机会增加以及相关服务业繁荣。但如果缺乏良好的生活配套和宜居环境,则容易出现招才引智难题。“产城融合”“人企共融”等理念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探索。
据悉,此次光电园区项目同步规划公寓、公办办公设施,引入绿色智能管理系统,让科研人员和管理团队可以实现工作生活无缝衔接。同时依托主城区成熟交通、市政服务体系,为员工提供便利条件,有望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落户并长期扎根。这对于保持地区创新活力、防止核心城区空心化具有积极意义,也契合当前宏观调控鼓励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大方向。
政策导向与复制推广前景
近年来,包括深圳、上海等先行地区已陆续试点类似做法,但从全国范围看,大规模推开仍需因城施策。首先,各地需结合自身主导产业特点科学确定目录;其次,要加强顶层设计,把握好环保、安全底线;再次,应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提高整体运营效率。此外,对部分老旧园区进行改造升级,也可参考这一思路,以盘活存量资产,提高亩均税收贡献率,实现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目标。有声音指出,这对于当前稳增长、防风险“双重任务”并举时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。
结语
总体来看,“工业上楼”作为一种应对都市核心区域土地稀缺的新型开发模式,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,更促进了先进制造业集聚及城乡要素流通。从目前成效观察,该举措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凑、高效、多元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。但后续成败仍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,以及各方能否持续协同推进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转型压力之际,此类探索无疑具备一定参考价值。
#跃见2025#
在线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